朱光潛(1897年-1986年),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今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F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1922年畢業于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致力于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后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后... [查看原文]
朋友:中學課程很多,你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點鐘,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了。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斷不會只能讀三四頁呢?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 [查看原文]
朋友:從屢次來信看,你的心境近來似乎很不寧靜。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憂。一般人歡喜談玄,你說煩惱,他便從“哲學辭典”里拖出“厭世主義”、“悲觀哲學”等等堂哉皇哉的字樣來敘你的病由。我不知道你感覺如何?我自己... [查看原文]
朋友: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 [查看原文]
朋友:第一信曾談到,孫中山先生知難行易的學說,和不讀書而空談革命的危險。這個問題有特別提出討論的必要,所以再拿它來和你商量商量。你還記得葉楚傖先生的演講吧?他說,如今中國在學者只言學,在工者只言工,在什么者只言什么,結果弄得沒有一個在國言國的人,而國事之糟,遂無人過問。... [查看原文]
朋友:歲暮天寒,得暇便圍爐噓煙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廚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頭》兩部書,覺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覺發生一種反感。所謂“走向十字街頭”有兩種解釋。從前學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貴相尚,所以力求與世絕緣,冥心孤往。但是閉戶讀書的成就總難免空疏虛... [查看原文]
朋友:你看到“多元宇宙”這個名詞,也許聯想到詹姆斯的哲學名著。但是你不用駭怕我談玄,你知道我是一個不懂哲學而且厭聽哲學的人。今天也只是吃家常便飯似的,隨便談談,與詹姆斯毫無關系。年假中朋友們來閑談,“言不及義”的時候,動輒牽涉到戀愛問題。各人見解不同,而我所援以辯護戀愛... [查看原文]
朋友:你快要在中學畢業,此時升學問題自然常在腦中盤旋。這一著也是人生一大關鍵,所以,值得你慎而又慎。升學問題分析起來便成為兩個問題,第一是選校問題,第二是選科問題。這兩個問題自然是密切相關的,但是為說話清晰起見,分開來說,較為便利。我把選校問題放在第一,因為青年們對于選... [查看原文]
朋友:我們對于許多事,自己愈不會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對于美術和運動都一無所長。幼時薄視藝事為小技,此時亦偶發宏愿去學習,終苦于心勞力拙,快快然廢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勸他趁早學一種音樂,學一項運動。其次,我極羨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讀到一種好作品,看見... [查看原文]
朋友:去年張東蓀先生在《東方雜志》發表過兩篇論文,討論獸性問題,并提出理智救國的主張。今年李石岑先生和杜亞泉先生也為著同樣問題,在《一般》上起過一番辯論。一言以蔽之,他們的爭點是:我們的生活應該受理智支配呢了還是應該受感情支配呢了張杜兩先生都是理智的辯護者,而李先生則私...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