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clayspaymentsystem
.jpg)
单纯依靠 技术分析或基本面分析 很难对 外汇 市场的走势 做出准确的预测。
因为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复杂多变,不可预知 的事件太多,靠技术和可能的规律很难完全解决 这个问题。
技术分析技术,有的很实用,有的有花哨的摆设,真正的胜算招数,恐怕不会轻易显露出来,因为用 的人 多了,就可能失败--在外汇市场这样的 有效市场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同时赚钱。
4月6日外汇交易提醒:美元走低欧元(1.1804,-0.0008,-0.07%)大涨,美/日跌破110关口,关注 澳洲联储决议 周一(4月5日)美元指数(92.6689,0.0879,0.09%)跌0.46%至92.59,即使上周五 公布了强劲的就业数据,美元周一仍下跌,可能表明大部分看涨前景已被市场消化,至少近期如此。
瑞银驻纽约汇市 策略师VassiliSerebriakov表示,周五非农就业报告公布后,我们未能测试收益率高,这一事实表明,对 美国经济的乐观情绪可能已经部分消化,人们在解读这些走势时必须要谨慎一些,因为全球大部分地区仍在休假。
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美国服务业活动指数升至纪录高位,因新订单强劲增长。
过去 几个月,美元随着股市攀升普遍上涨。
投资者目前正在观察这种关系是否会持续下去,因为这可能显示出 美元对风险偏好改善的反应会发生变化。
富国银行驻纽约宏观策略师ErikNelson表示,对市场而言,目前最棘手的事是弄清楚美元对美国经济利好消息的敏感性,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正进入一个美元不再是避险货币,更多的是冒险货币的阶段,那是重大的机制性的改变。
投资者还关注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基础设施 计划,该计划将包括提高企业税,为新支出买单。
整体来看,在不考虑央行 公开市场投放的前提下, 5月面临的 资金面缺口可能在9500亿元-1.2万亿元附近,资金补足压力相对弱于去年同期,但超季节性。
此外,尽管去年5月资金面缺口远超往年同期,但当时央行在5月中上旬阶段也并没有 收紧 流动性,真正对流动性的收紧是发生在5月下旬,而且为的是打击违规套利和浑水摸鱼。
因此去年5月中上旬,当市场对 货币政策预期还很松的阶段, 利率债供给的扰动其实并没有对市场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利率也并没有说因为利率债供给放量而出现明显的上行。
所以核心其实还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资金缺口虽有,但央行态度更为关键,最新政治局会议提及,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 相比于流动性缺口而言,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可能更为关键。
毕竟如果央行没有收紧的意图,即便5月税收上缴、地方债发行提速等因素可能导致流动性缺口较大,央行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流动性投放以应对。
所以5月资金面会不会紧,更多还是取决于央行想不想紧。
我们认为市场无需过多担忧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因为本轮通胀更多是结构性通胀,而且背后成因更多是海外驱动而非国内自身。
而且无论从近期基本面表现还是央行官员表态来看,央行收紧狭义流动性的风险不高。
具体而言: 1)首先,央行政策 思路在于降低和熨平货币市场 波动,而非人为制造波动 去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一直强调,央行政策思路是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利率波动。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一直以熨平资金面扰动为目的,在资金缺口较大时投放流动性对冲,资金较为充裕时回笼流动性以避免资金利率过低滋生“浑水摸鱼”。
在今年1月下旬央行流动性投放偏紧后,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明显抬升并大幅偏离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央行此前制定的政策思路,而且也导致市场更加摸不透央行的政策意图,降低了央行与市场沟通的有效性。
但央行也很快做出了调整,春节过后,央行增加了与市场的沟通,多次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同时在实际公开市场操作上也没有进一步进行量的收紧,即便是3、4月资金面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央行仍对MLF到期进行了等额续作,财政税收、季末等多种短期波动因素对资金面的扰动也有所熨平。
而且市场目前的犹疑更多是担心通胀,从逻辑上来讲,5、6月公布的其实是4、5月的通胀,也就是说在市场普遍担忧4月通胀已经出现超预期抬升后,央行最终还是选择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因此,如果在市场普遍认为的通胀高点阶段央行都没有出来收紧流动性,那么后面通胀数据落地为安后,其实也就更没有必要进行收紧了。
基于该基调判断看,我们认为央行5-6月大概仍延续当前货币政策熨平波动的操作思路,不会人为制造波动,尤其是考虑到当前信用市场情绪仍偏弱,央行可能更为担心的是信用风险而非通胀风险。
一旦收紧狭义流动性,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信用市场可能会雪上加霜,如果出现超预期违约,参考永煤事件,最终可能还是需要央行出面重新放松狭义流动性以对冲,得不偿失。